“稻、鱼双丰收,今年一亩地算下来最多可以增收8000元!”这个国庆节,浙江省丽水市青田县上庄村稻鱼共生系统试验田里,点着田里的收成,养殖户的脸上洋溢着笑容。这一幕,让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00后博士生李其轩感慨万千。奋斗四年,他也终于迎来了属于自己的丰收日。
过去四年,这位“鱼博士”和团队的十名小伙伴在浙江青田亲手打造了10余亩自主试验田、10余个育种池,从无到有发展出两间共50平方米的实验室,大大提升了实验效率。更让他自豪的是,团队每年通过改良育种流程养出来的鱼苗,辐射了合作社的60多个养殖户,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
“学有所用,学以致用,这就是我们在田间读博的意义。”李其轩说。
从课堂到鱼塘,保护千年鱼种
生在北海、长在北海,李其轩高考后的第一志愿就是上海海洋大学的水产专业。
他至今依然记得,大二的《水产学导论》课上,导师刘其根教授语重心长的一番话:“水产这个学科很特别,可以在课堂学点理论知识,但真知一定是在鱼塘边、在生产实践中做出来的。”
大三那年,水产与生命学院启动本硕博一贯制项目,李其轩成为首届学生。他决定,跟随导师的步伐,前往浙江青田研究田鱼,正式从课堂走进稻田。
李其轩的研究方向是稻田鲤鱼的食性演进。之所以将青田作为研究基地,正是因为这里有“九山半水半分田”的特征。虽然先天农耕条件不足,但这里的先民创造性地摸索出了“稻鱼共生”系统。在李其轩看来,青田的稻田简直是本写了千年的生态“账本”。纯种的青田鱼,迄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为首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稻鱼共生,就是要在既不挖沟、也不犁田的条件下,以最低门槛养鱼,实现稻和鱼的双丰收。”李其轩说,团队在研究中发现,青田鱼耐高温、耐低氧、耐强光,是用于“稻鱼共生”的绝佳鱼种。然而,深入当地后他才发现,对于这个古老的鱼种,当地尚未建立起完善的原种保护体系。“这里养的稻田鲤鱼种质来源比较单一,不仅有种质退化、污染的风险,也会让后续的实验和种质保护受限。”为了保护好这一种质,李其轩和团队成员一起开启了连续四年的“保卫战”。
首先是入深山。青田鱼的原种大多藏在大山中,为此团队经常驱车数小时,到深山里去寻觅那些祖祖辈辈养鱼的农户。从山里找到珍贵鱼苗后,还要解决下一个难题:研究团队在当地没有自己的实验场地。经常发生的情况是,好不容易整理出一个池子准备用于单独饲养不同品系的实验鱼,养殖户不明就里、经常在第二天往里面放上自己准备贩卖的鱼苗,导致实验被迫中断。
“养殖户的思路和研究人员的思路不一样,他们更希望把所有的池塘都用来产出效益。如果后续想要进行育种工作的持续研究,就更需要有一个能长期管理的场地。”实践经历让李其轩对于当地产业发展的优势和局限性有了更深入的认知。为此,丽水市在对青田稻鱼共生系统保护进行调研座谈时,他多次代表课题组参加,积极为立法保护青田鱼种质资源建言献策。
建田边实验室,“万元亩”惠农
万事开头难。李其轩回忆,当时学校在青田没有实验室,样品无法得到及时处理与保存,要开车2小时到县城寄快递到学校的实验室处理。一来二去,大量时间被耽误。“刚到青田,我和两个师兄就住在大棚里,几平方米的房间住三个人,我们坐着腿都伸不开。”在当地合作社的牵头下,这位“鱼博士”带着方案找到了上庄村的华侨林国平。在他的支持下,林家老宅被改造成了初代实验室。
一群大学生来养稻田鱼,能养得好吗?起初,李其轩和伙伴也曾受到质疑。在当地推广技术的第一年,养殖户没挣到钱。但李其轩并未气馁。“青田鱼不仅好养、口感好,纯种鱼的价格同样喜人。在当地市场上,青田鱼能卖到70元一斤,一亩田产百斤鱼便值六七千元,千斤稻谷因有机品质,能卖3000到4000元,可以实现‘万元亩’。”从第二年开始,养殖户开始陆续尝到甜头。如今,已有60多户养殖户主动和“鱼博士”开展合作。
目前,当地完全归属于李其轩所在课题组的试验田有10亩以上。其中,十几个育种池不仅保藏五种青田鱼原种群体,还有青田鱼的“祖先”——瓯江野生鲤鱼。它们将作为后续育种的基础种群。
李其轩激动地告诉记者,不仅今年稻田丰收了,由他一手促成的实验室也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拟筹建为科技小院。未来,每年3月育种季到10月水稻丰收季,这里都能容纳更多“鱼博士”潜心研究,助力当地农业建设。
联美配资-股市配资-股票网上配资-炒股开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