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音乐学院管弦系优秀师生代表应邀与维也纳爱乐乐团各声部首席,在奥地利维也纳小金厅(Ehrbar Saal),上演了一场东西方音乐对话。在作为“音乐之都”“古典音乐发源地之一”的维也纳,上音师生发出了属于中国的强音,彰显了高度文化自信,也是探寻中国弦乐艺术在国内外更优发展路径的有益尝试。
本次音乐会的演奏家阵容,堪称“天团”级配置。一方是由上音管弦系党总支书记盛利领衔的“精兵强将”,包括小提琴演奏家张洋、花卉、周铭恩、巩媛,中提琴演奏家沈子钰、林怡秀、韩继光,大提琴演奏家郭配垚、王丹迪等,他们承载着中国专业音乐教育的一流水准与探索精神;另一方则是以维也纳爱乐乐团各声部首席为主体的音乐家们,他们代表着德奥音乐传统最纯正、最权威的演绎。
音乐会的曲目编排极具巧思,如同一幅精心绘制的音乐地图,引领听众穿梭于欧洲音乐的历史长河,同时领略中国音乐的独特韵味与当代活力。
音乐会以理查·施特劳斯歌剧封笔之作《随想曲》中的弦乐六重奏拉开序幕。这部20世纪中叶的作品,运用19世纪末的音乐语言,描绘着18世纪晚期的时空——在勃拉姆斯式的和声中透出莫扎特的神韵,而这恰恰属于晚期施特劳斯的独特风格。
中国作曲家周龙创作的《中国民歌八首》成为另一焦点。作品精选陕北《兰花花》、云南《小河淌水》、江苏《茉莉花》等八首中国经典民谣,通过西方弦乐重奏形式重构中国音乐语汇,创造出“丝弦上的中国山水画”。
“友谊之声”音乐对话之际,一场题为“中国与维也纳音乐传统对当今音乐创作与演奏的影响”的专题研讨会在维也纳举行。
双方展开热烈讨论,对话进一步延伸至传统的传承与推广实践,探究维也纳音乐传统如何在亚洲被理解与接受,以及中国音乐传统如何塑造了本土的音乐教育体系并滋养了中国音乐家在国际舞台上的卓越表现。盛利教授与贝克先生作为直接参与音乐会的音乐家,分享了他们的亲身体验与感悟,以最鲜活、生动的例证,回答了本次会议乃至整个“友谊之声”项目的终极之问:音乐如何具体而微地搭建起跨越文明的文化之桥。
“通过与维也纳爱乐乐团首席这样的顶级艺术家合作,我们的师生拓宽了国际视野,提升了艺术标准;并将中国作品置于国际顶级平台,经受最挑剔听众的检验,我们的创作与表演获得了宝贵的反馈与激励。这条在深度互鉴中共同成长的路径,为中国音乐艺术的未来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实践参考。”上海音乐学院管弦系教授、党总支书记盛利教授说。
联美配资-股市配资-股票网上配资-炒股开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